![]()
當前,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朝著積極向好方向發展,各行各業正有序復工復產。因疫情暫時停業的村衛生室,也在有序復業。
村衛生室復業后,該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以及常規診療工作,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。筆者認為,當按照下列7方面要求去做。
健全制度
對村衛生室來說, 在醫務人員人數和實際接診量上都是比較少的,但是在疫情防控面前,村衛生室就得有“麻雀雖小,五臟俱全”的思想,要按照相關要求,建立健全各種制度。
比如,預檢分診制度、發熱病人處置或轉診制度、體溫檢測制度、門診日志等級制度、消毒制度、疫區回村人員登記或管理制度、醫療廢物儲存或處置制度、傳染病登記或上報制度等。
反之,一丁點有關疫情防控方面的紕漏,都可能導致村衛生室所有工作功虧一簣,甚至丟了飯碗。
分類診療
疫情未完全取得全面勝利,防控就不能松懈。尤其是村衛生室中的鄉村醫生,作為老百姓身邊“貼身”醫生,很多村民養成了小傷小病到村衛生室就診的習慣。
疫情當下,有的村民在防控意識方面依舊不到位,難免會出現就診時故意隱瞞疫情防控方面信息的情況,比如隱瞞接觸疫區回鄉人員史等。
或者有的村民將咽喉痛、輕微發熱、咳嗽、乏力等情況仍視為“小感冒”,要求鄉村醫生隨便給點藥吃吃就行。若鄉村醫生“遵照”患者意愿,難免會不經意間給疫情防控添亂。
筆者認為,疫情防控期間,村衛生室復業當采取分類診療。凡是與新冠肺炎臨床癥狀相似患者,要采取強有力防控措施。
若不能達到這種模式的,村衛生室應將問診前移,比如實行“先電話問診,再現場就診”的方式,在電話詢問中凡有臨床表現與新冠肺炎相似癥狀者,建議患者直接到當地鄉鎮衛生院或縣級醫療機構診療,既減少病人盲從就診,又減輕村衛生室診療負擔,更將疫情防控風險減到最小。
清理儲存
若村衛生室復業前未及時清理,將上述產品上架,一旦被查出,其處罰力度非常大。對收入本身微薄的村醫來說是雪上加霜;若引發醫療事故,更是有傾家蕩產之風險。
重視消毒
受專業性強影響,所有醫療機構復業都得規范進行環境消毒、診療用物品、醫療器械等消毒,消毒就得有消毒產品購進和使用。
有關機構消毒這塊工作,必須做到這些:
1.規范購進和使用合格的消毒產品;
2.百分百按照消毒產品配比比例進行有效消毒;
3.杜絕使用過期消毒產品;
4. 及時進行有效消毒;
5.規范儲存消毒產品;
6.合理處置過期消毒產品
……
對村衛生室來說,復業后不僅要查看消毒產品情況,還要規范做好消毒工作。千萬不能麻痹大意,產品購進、比例配兌、消毒范圍等都必須規范,并詳細準時準確記錄。
規范處置
新冠肺炎是傳染性極強的呼吸道傳染病,復業村衛生室在疫情防控方面,要特別重視患者相關接觸物品處置工作。
筆者認為,村衛生室有必要把每一例發熱病人、每一例最近4個月來曾有旅行史、每一例與疫區人員有密切接觸史等重點人群患者看作新冠肺炎“假象者”,其診療用品、使用物品、排泄物等,都當作是被嚴重污染的物品,進行相關消毒、儲存和處置等。總之,要全面做好所有醫療廢物的處置工作。
以口罩為例,受疫情影響,口罩已成為人人皆知、人人皆用的日常生活用品。然而,對于村衛生室來說,口罩并非單純的是生活用品,而是醫療器械或醫療廢物。
未使用過的醫用口罩和醫用外科口罩均屬于醫療器械,不管是購進、儲存,還是使用、銷售,都得遵照醫療器械相關管理規定規范購銷和使用。
此外,在醫療機構內使用過的廢舊口罩,不管是被病人病原體污染了的,還是未被病人病原體污染的,均屬于醫療廢物,當按照醫療廢物相關規定處置,否則一旦被查處,處罰力度比較大,若是處置不當,引發傳染性疾病流行,還要承擔刑事責任。
記錄不漏
從各地衛生健康部門檢查的情況來看,村衛生室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還是相關登記記錄不詳細、不全面、不及時。
比如門診日志、發熱病人就診情況、消毒產品購進和使用、醫療廢物產生時間以及數量、儲存方式、處置情況等,多數村衛生室或多或少都存在記錄不完善情況,在疫情防控期間,當杜絕記錄瑕疵現象,否則很容易導致“引火燒身”。
實際上,對于村衛生室來說,當養成良好的完整記錄習慣,這樣既能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,又能防范很多不必要的醫療糾紛。
調整狀態
雖然在疫情防控嚴重時期,絕大多數鄉村醫生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,工作狀態不存在問題。
但因疫情影響,一批鄉村醫生的診療工作擱置已久,可能會出現工作積極性不高的情況,甚至有種“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”感覺。
因此,復診的村衛生室不僅要注意機構內部要求達標問題,還要注意醫務人員工作狀態、情緒調整等問題,這樣才能逐漸回歸正常工作中。
|